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1

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个可爱的题目,联系到最近国内的选秀风潮不难想象一个年过半百面容猥琐的小老头,半曲着兰花指对着台上的人们指指点点,说你才是最可爱的人的形象。一想到这样的小老头形象,便不由得觉得这应该是个特别较真的人,对每件小事都要论论理,讲个清楚,偏偏辩不过口才聪颖的年青人,憋到满脸通红,实在是可爱死啦!我便爱极了这样子率真的人,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的人。时至今日,想必这样的形象里,仅猥琐一点我大概已经学到九分了吧。

刚才在shower里,觉得我主观上觉得亲密的人,不过是在短期时间内接触比较多的人—逻辑上而言,由于亲密而接触较多无可厚非;可悲的是,仔细想来对我自己的感受而言由于接触比较多而觉得亲密似乎是更恰当的解释。我的行为在如此大一个程度上define了我的个性,让人诚惶诚恐—本以为个性这种内在的属性自己本应该可以完全控制的,事实却让我无可辩驳。用社会学的语言讲,大概就是作为集体的一部分,individuality开始严重的丧失掉了;更像是自己的颜色融化在背景里,分不清楚什么才是自己;譬如这率真,不知道有百分之几属于我自己。这网络似乎正加速着我个性的丧失,很快我就会变成他们的一员吧,或者一直以来我都是他们的一员,只是这个被匆匆向前不愿停留的时代车轮下“滚滚红尘”的一部分;只是个弃子,nothing more.

说几件事

近几个月回归校内以来,陆续删光了所有的日志、状态和相册。是以为与校内拉开一点距离,减少一点闲杂的阅读量,以保证正常的阅读时间。(纵然如此,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太多时间浪费在刷新校内和为了一些小的细节在网络上吹毛求疵的追求细节上。)由于私人的信息减少,也更加自由的follow了几位校内上比较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每天被很多新颖的重未接触过的常识和想法刷屏,校内的信息量比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看到两位“公知”的好友在网上互喷,想想其实有了强烈的观点更容易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画出来的小圈圈里,未免让人有些可怜。回想自己何尝不是被困在一个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定位里无法脱身呢,所以并没有嘲笑他人的立场,只是对自己感到几分可悲。

最近很多时间也花在动画和新的电视剧集上。Futurama第六季26集这个完结,下一季重开要等到明年;How I Met Your Mother第七季在19号也开始第七季,23号又是The Big Bang Theory的第五季premium—至少后面的一段时间不会无聊吧。

本来假期预计要读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都未能开始,《百年孤独》也因为没有找到合心的译本读了大半也未能完成;相反的,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几本安房直子的童话册子,重读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和《东宫西宫》,最近开始看他和夫人李银河合著的同性恋社会调查《他们的世界》。感觉自己读书的喜好有点从小说开始往社科类书籍转,希望不是个坏现象。阅读量比较广的同学也希望大家在后面留言给我提出好的社科类书目来读,以中文和英语的为佳,其他语言在这两个语言的译本亦好。

不过想起来,这么久来做的事情永远和计划的大相径庭,让本就少得可怜的生活计划显得特别讽刺。今天读了篇励志文,鼓励人多读书而少将时间浪费在网络上,感到无比励志—然后用花不少之间写日志的行为对这种心理感触做了个最好的注解。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阅读的快乐

虽然题目是这个样子,其实我是想来报告一下,头发剪短之后在剑桥的秋风之中非常之冷。

最近看到有学弟在网上抱怨剑桥的课程太intense,让他失去学习的兴趣—不由得有点犬儒有点腹黑,不过一想到几年之前可能我也是同样的傻逼,心里就释然了:毕竟剑桥一年就24个星期的课,大半时间都在放假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抱怨没有时间呢。不过我也想谈谈各处的学习制度,以美国的本科教育为例,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liberal arts,也是很大一群有名私立学校的代称,注重从数理,文学,社会学甚至是哲学历史语言这些方面全面的教育;英国的教育更多侧重于对一门学科的专精,同时对其他必要常识涉足而不深究;中国的教育则秉承因材施教,试学生的背景来决定教育内容:乃比较有背景的人就能学到比较牛逼的东西也。但究其本质,除了中国教育之外,所有的教育方针的重点都在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也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健全的知识分子必须的一个步骤。现在的不少人,不乏思想犀利眼光独到的一群,却多了很多戾气—但我想年轻时终究是要从知识的积累做起,踏踏实实的多读一本书,自己便多受一些教益,这是更好的事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其实并不受教育环境的限制—当然要讨论是否该打破教育的框架,跳出来由自己喜好的学,我倒是不反对—反正我已拿稳这名校的本硕两张文凭,也不能怪我腹黑吧?

前阵子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她喃喃道来的笔法心向往之,这是年岁里沉淀出来的真功夫,不是耍耍嘴皮子抱怨日子如何无聊没意思就能做到的。一如“王小波门下走狗”,读了不少模仿的文章,终究只是学到个皮毛。要写自己的似水流年,还需要很多时候。

编程

我有一个奇怪的兴趣是编程,这个兴趣说到头,恐怕要从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说起 — 他作品里的主角王二大多会编程,而且是相当优秀的程序员 — 读王二的故事让我开始对逻辑的世界充满兴趣,如果世界是方程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一个数学高手,碰到老婆不开心,拿出纸笔一解,得到两个无理根一个有理根,马上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 真相就应当是赤裸裸的才对,只不过要拥有漂亮的数理逻辑的人才能剥下真相的外衣。写到这里就扯得远了,再写恐怕还能写出黄段子来。虽然读者不见得不爱看,却是害得这个清静之地多了几分烟火气,实非我所欲也。

托王二的福,我开始以为编程是件轻松的事情,所有的事儿都可以按照简单的规则来判断正确。这比解决真实的生活的问题岂不是容易了太多?!后来发现,恐怕编程没有那么容易,而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更是让人摸不着头绪了。所以迄今为止,我仍只能是一个二流的程序员,写着三流的文字,表达完全不入流的逻辑思维。

写到这里又写不下去啦!阅读少了下笔无物,阅读渐多下笔却沉重万分。真的讨厌那些写着好看的小说的前辈们–好的小说让想写小说的人们望而却步,这句话可真不是假的。

顺便一提的是今天看完了攻壳机动队的第一季,神作!26集前一半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后一半集中在这两个星期。总体来说是信息量极大的一部动画,有相当impressive的世界观,是非常独特的软科幻。

Big Fish

看Big Fish的体验很奇特。这部电影的名字太普通,以至于电影在我的硬盘里静静的呆了几个月都没有去动。若是早些知道会如此精彩,想必会看得更早一些,至今天恐怕已经重看过几次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部非常personal的电影,我能够理解看父子之情看得痛哭流涕的,甚至能明白那些因为故事太过光怪陆离到难以理解地步而给低分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我却又想到王小波,我觉得这是部关于有趣的电影。我看到的不是父子在交流中交心,最终伟大的父爱得到了理解 — 若是如此,这部电影太也稀松平常,也赚不了我如此多眼泪。在电影的几个小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把有意思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父亲,看到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仍乐此不疲的因为这件事而快乐的生活;于是我想到了王小波,我想他若是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会把爸爸Edward Bloom这个形象引为知己,成为王二在美国同父异母的洋兄弟吧。电影的最后,父亲去世了。父亲对儿子说过,从小到大一直受到我这样坏影响的教育,儿子居然能grow up to be normal,话里不仅仅是失望,或许是惋惜着,谁能听懂他的故事呢。Edward Bloom死了,王小波也死了,他们之后,还有谁那么纯粹的在追求快乐的路上走着?然后用童话般的语言告诉我们他们在这路上,究竟看到了多么美好的风景。

恍然大悟!

想到个民谚“头发长见识短”突然明白,这个谚语如果用double blind experiment来验证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机找个人做control group, 头发越长越长,看见识有没有越来越短 — 原来最近思维退化是头发太长的缘故!

过几天去剪头发……

世上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不如只担心力所能及的方面 — 仔细想想,纵然是这样,也不能保证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又何必好高骛远。只是若是专注了,便是对某些事有了更大的投入,不再任由旁骛太多来hedge against risk,也就是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切实负起更大责任的时候了。

无智无爱,无趣之至

许久未更新,忙着打点着生活准备成为博士生,仿佛是要抛掉了生活中的有意思的一面,进入到一种类似麻木的重复的状态中去,并且在重复中获得的一点点不同里找满足感。我喜欢到不行的王小波在读者圈里已经变成了主流,好像大家都变得能够在铺满灰的地上看到满地的翠绿,如果不是普遍大众都获得一种异样的幽默感,我想不出什么理由可以解释。而现在我的行为就好像是在大家都一起开始在苦逼到内伤的生活里找到乐趣的时候打点起行李,重新走到大家的对立面去。说白了,不愿意同流合污,渴望特立独行,谁能怪我呢,大家都是年龄仿佛的人,想必能够互相理解吧。

最近的阅读也进入了瓶颈,无法阅读新的文学作品,即使是短篇也会遭遇无比大的阻力,只好重读以前看过的作品,希望找到读书的状态。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思维能力的快速老化,很多曾经能够条件反射般回答的问题现在需要很久的思考才能想起。太久没有用脑的结果,有点让人害怕,感觉自己渐渐堕落到王小波最厌恶的无智无爱的世界里去,那该是多么苍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