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ttMfBo8U7s]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0
20/10/2010
又是好几天没有更新,有时候是因为忙,有时候是因为懒,写作要成为习惯是一件曾经熟悉但是现在却十分遥远的事情了。
最近国内发生了几件不小的事儿。听说有不少大学生走上街头开始了抗日的游行示威活动。结果导致了不少日本车被砸,几个日本电子产品的专卖店被打烂。这件事情与其说让人愤怒,更多的是让人觉得可笑以及悲哀。并不是像许多人所说的,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感到悲哀;网络舆论有时候有很多misleading的效果,许多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异议分子往往只不过是人云亦云,却总打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幌子;正如不少对大学生的批判,又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呢;只不过是几个转帖,几次分享并不会让人在思想上变成熟,获得更客观的判断力的。
网络的便捷已经使信息的传递过程被简化到几个按钮而已;学生作为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之一是它的受益者,也是它最大的受害者。本身心智发展就不甚成熟的学生,在缺乏信仰的情况下极其容易被煽动,本身就容易成为大范围的群体事件的主角;这次的打砸也好,逼女学生脱汉服也好,只不过是把学生群体推上前线,变成了这次群体事件的替罪羔羊而已。
说到头来,其实正确的信息全部存在于网络之中,只不过不会永远有人替别人去伪存真而已罢了。只不过若是连求知的那么一点欲望都没有,而只是任由狂热的偏执拒绝事实的话,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这是否是教育的失败,或者是政府的失败?说到头来,任何从上至下的所作所为都有因可循,执政党的行为也可以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来解释。而历史从来只由胜利者书写。在双方都无法convice我的前提下,我不想太早的倒向一边,而是先冷眼看看这故事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
另外,这是新笔记本上的第一篇日志。废话多了点儿,大家见谅啦.
15/10/2010
今天(昨天晚上)看韩寒的《独唱团》中关于生活的一段文字,不知为何联想到余华的《活着》。原来一直以为《活着》是通过讲述老人坎坷的一生来反映社会的变革;显然我把余华看得太简单了。它其实是在用各种残酷的画面描述着人类在人生的各种阶段不可逆转的走向最终的死亡。这本名为《活着》的书的中心其实是死亡啊。也正是读到这赤裸裸对死亡的描述才会生出无限恻隐之心吧。
另外偷偷的说,《独唱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 老王子的《合唱》还有 沈纹的 《这个夏天你去不了》。 韩寒的长篇连载准备单独看书,就没有列在比较名单里了。
一些小事
我想写写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最近的一件在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是刘晓波获得了2010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国内中文网络舆论上对于这件事情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刘晓波是中国民主运动的希望,他的获奖是中国民主运动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二,诺贝尔奖沦为西方对中国及任何意识形态相悖的国家的政治工具,这个奖是为了给中国本已复杂的政治状况添乱而颁的。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是对同一件事情的over-simplification。希望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人们,岂止只是在现代存在呢;自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起,民主便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有趣的是,关于孙中山的人品,现在尚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中国并不会因为刘晓波的得奖而变得更民主,相反的这次授奖造成不少民众对政府的集中性的诟病或许还会阻碍政治改革的进程吧。这里也要说到一位最近中国政界的风云人物温家宝总理。有不少人人云亦云的叫他作“影帝”,因为他曾在各种场合承诺各种事情,却有许多无法实现;不少twitter中文圈的人以此为根据批评他是政治作秀;具体的细节我也不甚了解,只是知道中国政治宛如一滩浑水,党内也分帮结派,政治改革阻碍重重,从温家宝深圳关于政改的开明讲话被中央各大媒体和谐,直到许多星期后才补发这一点能够看出来。
而关于第二种说法,我一直觉得阴谋论永远是对任何事情最简单的解释,也是最没有头脑的想法。简简单单的把仇恨强加到别的人的身上是逃避思考的最低级的想法。这或许也跟国内教育从小宣扬的“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思想有关。也或许跟中国古代哲学很多阴郁而被动的思想方式有关。我个人以为,虽然刘晓波的获奖的代表的意义大于它的现实意义,但这并不代表获奖将会为某件事画上句号,或者这件事将会成为某种导火索、转捩点。刘晓波之获奖更像是一个wake up call,对于政府,对于人民,它都有亦正亦邪的解释;而最终广泛接受的解释,多半也不是因为赢得人心,而只是因为它掌握在少数拥有话语权的人手上罢了。
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就刘晓波一事而言,有人褒,有人贬;有人翻出刘晓波1989年的旧账来说事儿;也有人拿着2008年的大事儿来支持;在我看来这都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政治不是数学问题,对于政治,事实摆在面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可人如何judge事实取决于他先入为主的价值观,不然结论永远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似的”on one hand… on the other…”。所以其实思考中国问题的第一要素其实只是要be honest to oneself罢了。了解自己的想法才是了解中国问题的第一步,没有观点的话,在各种话语权的轰炸中,终究只是成为一棵无法扎根的墙头草。
05/10/2010
最近看完了《东京爱情故事》,看得泪流满面。 又喜欢上一部不算新也不算老的日剧《没有玫瑰的花店》;再加上从前的《不能结婚的男人》,我很爱的日剧就达到三部了。(像《一公升的眼泪》这样的,虽然很感人很催泪,可是太悲哀太绝望了;纵然是伤感的内容,还是哀而不伤最好了)
虽然表面上偶尔愤世嫉俗,偶尔玩世不恭,不过我想在我内心的镜子里,我应该想做个温柔的人吧。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jkjxqvI58m8&feature=fvst]